文艺评论 | 从《大山的女儿》《高山清渠》说起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柳青

崇尚英雄,追慕模范是人类文明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当代大众文艺的代表,电视剧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最近几年推出了《初心》《一诺无悔》《功勋》等受到观众喜爱的英模剧作品,而最近接续热播的《大山的女儿》《高山清渠》则将英模剧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英雄与凡人的辩证统一
要创作出合目的性(塑造英雄人物,传播主流价值)与合规律性(符合艺术规律和观众期待)相统一的英模剧殊为不易,其中有三重辩证逻辑值得我们重视。
与黄大发相比,《大山的女儿》的主人公黄文秀短暂的一生似乎没有什么传奇色彩,更多的是当代青年对时代和故乡的责任担当和勇于干事创业的精神品格,“如果我有一天当官了,无论给我一个乡、一个县,我都要把它变成乐园。我的大舞台就是这天地间、在群众中。”黄文秀不仅这么说,她还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它变成了现实。面对一开始村两委和村民对自己的不信任,黄文秀一进村就从治理环境卫生,规范停车,倡议村委会室内禁止吸烟、升国旗等小事做起,改变村干部和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同时,认真落实群众路线,走村串户,一户一户了解贫困户真实情况并给予针对性方案,提出合作社这种利益共同体保障村民脱贫后不再返贫,也通过电商销售特色农产品的方法实现了产销对接,让村民真正挣钱到手,对她也认同到心。这些桩桩件件的日常小事,连缀起来就构成了黄文秀极不平凡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追求,彰显了新时代知识青年的精神高度,成为了老百姓心中“大山的女儿”。
黄文秀为何名校硕士毕业后选择回老家百色当一名基层公务员?因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社会爱心人士资助成才的黄文秀想要回馈家乡,“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来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我想要改变它。”黄大发为何坚持几十年也要修通水渠?是为了因缺水而死的父母,为了养育自己长大的草王坝村民,也是为了一个共产党员和一个丈夫的庄严承诺。这样,电视剧就奠定了英雄成长的起点。英雄和普通人的区别,除了个人秉性禀赋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他们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未来,做常人不能不敢不愿做的选择,并坚持到底。黄文秀在决战扶贫攻坚的世纪战役中主动请缨来到百坭村当第一书记,她想的不仅仅是要让老百姓从数字上脱贫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不再返贫并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她的格局、眼界和气度都超越了常人。但她并不只是第一书记。她爱村民,爱自己团队的伙伴,也爱自己的家人。当两头拉扯的时刻,她也会难受,但她知道怎么选择才是父亲和党组织的期望,乃至为此献出了生命。黄大发坚韧不认命的个性,既来自于草王坝百家饭的滋养,也来自于徐书记的引导和培养。正所谓英雄出自人民。只有从凡人中成长起来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也才具有艺术的生命力。
现实时空与故事世界的辩证统一
日常与传奇的辩证统一


电视剧是人的艺术,人物传记尤其如此。而英模剧的特殊之处在于,故事主角在现实中已经被命名为“英雄”。《功勋》中的八位英雄获得“共和国勋章”,黄文秀、黄大发则被授予“七一勋章”。因而,往往剧中主人公的故事和精神广为传扬,其性格特质具有更强烈和鲜明的被规定性,这同时也是其成为英雄的核心。电视剧也常常将此作为最重要的故事逻辑来加以展开。然而英雄也是肉体凡胎,过分强调人物性格中“英雄”质的规定性,会导致忽略或遮蔽其性格中“凡人”表象的丰富复杂性,成为生来如此的英雄,反而会让剧中英雄扁平化,让观众难以走进人物坚硬的外壳,与他的生命发生真切的共鸣。因而英模剧必须坚持英雄和凡人的辩证统一,为英雄的诞生和成长提供合理的逻辑起点和合适的社会环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种匠心首先体现在现实时空跨度与叙事速度的协调性上。英模剧根据英雄的不同特点会采取相应的叙事手段对其进行艺术化表达。《大山的女儿》30集所描写的黄文秀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只有一年左右。从电视剧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势必要求每集都要有突出的事迹并展现出扶贫工作的实际推进。电视剧建构了黄文秀从不被接纳到被村民接受再到信任的叙事链条,将其扶贫的主要手段和贡献依附其上,让观众不觉其长。而《高山清渠》的故事延续数十年,电视剧用40集的规模加以表现,因此更有历史和时代的纵深感,但修渠这种重复性劳动与黄大发相对单一的人生如何才能激发出英雄的不平凡呢?电视剧抓住了为什么修渠和修渠面临的主要挑战来结构故事世界,一下就让故事迸发出来耀眼的火光。另外,如《功勋》这样,英雄几十年的人生需要浓缩在6集故事中加以表现,其中叙事速度的调控就更显重要了。